經過幾次歷史課後,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,覺得中、日兩國近代維新運動的結果差異如此之大,主要在於兩國前幾百年的歷史。

淺見認為,中國幾百年前主要在「務虛」,而日本反倒較「務實」。中國之所以會務虛,要先從宋朝重文輕武開始說起。雖然務虛並非不好,而且事實上我們常常需要以虛御實。宋朝雖然重文輕武,但其理學的發展也有一定程度的意義在,並非毫無用處。然而中國的禮教隨著時代的進展,慢慢的成為箝制思考的工具,尤其是明朝、清朝嚴重的文字獄,加上八股文取士,使得學問越來越虛無,影響了考試取才的結果,務虛的人最後變成幾乎是聽話的人,比較不是會獨立思考、解決問題的人。中國文化向來就是較為崇尚務虛的文化,和其他文化比起來不是那麼重視實用(從四大古文明的比較來看也是如此),而近百年又採用僵化的取才方式,那些方式考試出來的人又擁有最高的社會地位,這樣肯定有隱憂存在。但何以中國數百年來沒有發現這樣的危機?因為中國物產豐隆,就算是務虛也是可以自給自足,毫無煩惱。頂多是做事務農的人怨嘆苦命,務虛的人藉由寒窗十年得到的地位高人一等,很少人覺得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。

反觀日本,由於地處沒有退路的極東之地,加上天然資源又缺乏,所以必須致力於生存,不論什麼學問比較崇高,只要好用的就是好學問。過去日本有許多遣唐使,因為他們了解到中國文化是在東亞地區非常優越的。然而在西力東漸之時,他們又從荷蘭那邊發現了更實用的學問。不同於中國人,日本是只要有好用的東西就極力追求,沒有包袱,就算有包袱也盡量視而不見,一切都是為了求生存。另外,日本自開國以來就有武士道的精神,凡事精益求精,可以說是追求真善美的一種表現,純粹是追求一種極致,而不全然是為了升官發財。

兩國的差別,在於中國物產豐隆,能夠守下來就能活得很好;日本資源缺乏,一定要進取才能走下去。中國有悠久的士大夫文化,無論一個人在哪一方面有才華,最後都被要求去考個功名升官發財。日本則是武士道精神,無論各行各業都追求極致。前者的終點就是屬於功名,是比較勢利虛幻的,而後者的終點是務實兼具精神,無論是立功或立言,能夠留下些東西。

接著,中國人有史以來戰爭不斷,人民大多厭倦戰爭,希望安定,大多數國民的目標就是追求「幸福」,而追求幸福的方式就是有個高等職位,當然如果是努力得到的職位是值得鼓勵,然而有些人為了得到這種幸福居然無所不用其極,連買官文化都出現了。但反之日本卻有深根柢固的武士道精神,肯戰鬥肯犧牲,幾十年前的日本仍然有切腹自殺這樣的傳統,而這當然和日本所處的「沒有退路」的地段有些許關連。如果說前者以追求安逸為依歸,後者因為沒有退路而視死如歸,何者更可能得到勝利,似乎是不言而喻。

最後,用一句簡單的上位概念來結論,即是「生於憂患,死於安樂」。當然一個豐衣足食的民族不容易有憂患意識。范仲淹所言「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」良有以也!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inalfr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